梁启东:东北振兴发展的新动能来自于创新
| 招商动态 |2016-09-17
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,东北振兴发展的核心是新动能培育问题,是如何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度性创新,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G20峰会上指出,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,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。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面临消退,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。这个判断对东北经济的状况非常吻合。
从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看,传统增长动能已经开始消失,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,一些重要科技创新已现端倪,一些技术已出现突破,带动关键技术交叉融合、群体跃进,并开始引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,世界经济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上。
东北近年来之所以出现经济持续下滑,很重要的原因是自身的结构性原因——面临着“两个集中”“三个衰退”和“一个消失”的问题。“两个集中”,就是经济增速回落,表面上看是外部需求不足、投资拉动减弱所致,实质上则是尚未根本解决的一些体制性、机制性矛盾的集中爆发,是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问题的集中显现;“三个衰退”,就是资源性衰退、结构性衰退、体制性衰退;“一个消失”,就是人口外流、老龄化、劳动适龄人口减少,导致人口红利消失。
可以说,东北经济是“旧经济”告急,不是“新经济”出了问题。目前的东北是传统产业衰退、传统动能衰退,而新动能、新产业没有发育起来。同时,体制性障碍又在顽强地阻碍着资源、区域、科技、产业等传统势能向新动能的转换,东北地区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青黄不接的时期。
东北振兴的实质是创新,是培育新一轮周期增长的新动能。顺应新常态,重塑新动能,是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、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,也是东北振兴发展的本质要求。新动能的培育归根结底靠创新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源自创新。未来支撑东北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,一方面来自以推动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的制度创新,另一方面则源于以催生新技术新产业为核心的科技创新。培育振兴发展新动能,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,通过创新驱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,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。
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改革。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这“五大重点任务”面临的具体困难非常多,但病根都是体制机制问题。当前无论是处置“壳企业”“僵尸企业”、降低企业成本、化解房地产库存、提升有效供给还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,解决的根本办法都得依靠改革创新。比如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,从而提升经济效率和减少市场运行的体制成本;深化国资国企改革,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,放开非必要的政府垄断行业,为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市场化竞争营造公平环境;深化土地制度、户籍制度和金融制度方面的改革,使土地、劳动力、资本等基本要素自由流动、优化组合、合理配置,进而实现效率提升和创新激活;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、减轻税费负担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,必须减少行政审批,改革财税、金融体制。可以说,完成“五大重点任务”,是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,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伟大创举,是一场政府的深刻革命。作为计划经济的重灾区,东北的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更复杂、承担的任务更重。
体制机制要创新,产能出生新的发展动能。但传统体制机制的一些顽疾并不是很容易就能治愈。东北的特点是大政府、小社会,强势政府、弱势市场。细数过去发生的案例:一些地方的不作为,曾让企业寒心离去;一些部门的互相推诿,曾让群众伤心气闷。群众办事要开各种奇葩证明、一份文件材料要加盖多个公章等,这样事件在东北时有发生。尽管简政放权做了很多工作,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习惯于直接管理企业的微观管理,还存在重政府、轻市场,重审批、轻服务等问题,对微观项目的招商引资和落地达产,远大于对培育市场环境的关注。
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长春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,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、能充分发挥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,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。全面深化改革,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,更精准地清除一个个阻碍创新发展的“堵点”、企业和群众办事的“痛点”、公共服务的“盲点”。
在培育振兴发展新动能中,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发挥企业、企业家、创业者的主导作用,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,转变政府职能,约束政府的“有形之手”,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。要增加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态等多个维度的制度有效供给,整体提升制度供给质量,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,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、创业、创造、创效的热情,构建、塑造东北经济的新动力。
启东视野
梁启东
个人微信平台
长按二维码关注